在科技创新浪潮奔涌的当下,深圳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再传捷报。最新统计表明,该市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总量已突破两千家,成功跻身全国城市前三甲之列,彰显了其在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版图中的核心枢纽地位。蓬勃发展的产业生态,正为这座“创新之城”注入强劲动能。
纵观全国人工智能产业格局,国内企业总量已稳居全球第二梯队前列。深圳依托深厚的科技创新底蕴,构建起从底层硬件支撑、核心技术研发到终端场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条,展现出强大的综合竞争力。尤为突出的是,其“应用驱动”的发展路径特色鲜明——超过六成的人工智能企业聚焦于应用层开发,在智能安防、智能机器人以及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形成了显著的集群优势。
深圳人工智能企业在地理分布上呈现出高度集聚态势。南山区汇聚了全市约四成的人工智能企业,成为无可争议的产业高地。宝安区、龙岗区等区域紧随其后,多点开花,共同构筑起“一核引领、多区并进”的协同发展格局。这种分布态势与各区坚实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基础密不可分,强大的产业链配套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转化和落地应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肥沃土壤。
创新活力在广大中小企业中竞相迸发。目前,深圳已涌现出一大批专注于细分领域、拥有核心技术的人工智能创新主体,其中逾百家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企业,七百余家获评省级专精特新资质。这些充满活力的创新力量,正成为驱动产业持续跃升的生力军。
伴随产业高速发展,深圳人工智能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过去一年,该领域核心岗位的招聘需求普遍呈现大幅跃升态势,平均增幅超过四成。部分前沿技术方向的需求增长尤为惊人:大型模型研发相关岗位需求增长近五倍;智能芯片设计岗位需求增长近两倍;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岗位需求也实现了翻倍增长。
人才需求结构的显著变化,清晰映射出深圳人工智能产业正在经历从侧重应用创新向强化底层核心技术攻坚的深度延伸。为应对人才挑战,本地高校、科研机构与产业界的合作日益紧密,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实训基地等多种形式,系统性构建起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与输送体系。
为筑牢产业发展根基,深圳在数据要素流通与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双管齐下,成效显著。政府层面积极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目前已通过官方平台面向社会释放海量、高价值的数据资源。同时,本地数据要素流通市场表现活跃,交易总量与跨境交易规模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在算力支撑层面,深圳前瞻性布局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已建及在建的算力总规模达到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级别。通过统筹构建“城市算力网”,深圳致力于打造以1毫秒超低时延覆盖全市、3毫秒高效辐射周边城市的先进算力服务体系。
今年初,深圳密集推出重量级产业政策,为打造全球人工智能先锋城市擘画清晰路径。新出台的专项规划明确提出,至2026年,全市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将突破三千家,产业规模保持年均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另一份聚焦人工智能终端产业的行动计划则设定了更为雄心勃勃的目标:到2026年,相关产业规模剑指八千亿元,并计划培育数十款具有市场影响力的爆款终端产品。
政策工具箱持续创新,“模型服务券”、“算力训练券”、“数据语料券”等创新支持手段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研发门槛和成本。同时,深圳每年将在政务服务、城市精细化管理、医疗健康、智慧教育等重点领域主动开放超过一百个应用场景,为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提供广阔的试验田和落地空间。在具身智能等前沿探索方向,深圳已在特定区域启动专业数据采集基地建设,并积极探索跨境数据流动的合规高效新模式。
深圳人工智能产业的崛起,是其创新基因与前瞻布局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企业规模跻身全国前列,到应用场景的深度拓展;从算力网络的超前部署,到政策环境的精准优化,这座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速度,朝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迈进。当全球仍在畅想人工智能的未来图景时,深圳的实践已在生动描绘其发展的现实路径。